時間|2025/06/29(日) 19:00至21:00
講者:
譚蕙芸(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獨立記者)
孫秀蕙(臺灣政大傳播學院廣告系特聘教授)
入場:免費入場,敬請預約
💓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94fff8684f8f6e6373f地點|
小小書房.小小café
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捷運頂溪站2號左轉直走到文化路再左轉直走)
電話:02-2923-1925
Email:smallidea2006@gmail.com
官方line:@297wxsdi(小小書房)
講座簡介:
這是一個每個人都可以書寫自身故事的年代,單是閱讀每天Threads發布的內容,就有數不清的故事,而在眾多非虛構類型之中,記錄原生家庭或家族歷史,成為現代人回溯尋覓身分認同的重要旅程。
過去數十年來,譚蕙芸以專業記者身分,採訪大量社會底層社群故事,及至近年才執筆寫下隱藏了數十年來的「家庭祕密」。在《家鎖》的故事中,不獨呈現譚蕙芸自己的家庭故事,更反應照顧者在華人家庭經常反應的面子問題、性別失衡,這一次她報導自己,是一次將照顧問題推向公共化的努力。
與談人介紹:
譚蕙芸老師曾於香港明報及香港有線電視新聞部擔任記者,現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寫作、性別與文化、電影欣賞等相關課程。
譚老師有一支能反映社會與時事議題的健筆,她屢次獲得新聞寫作獎項,並著有《文字欲:回應時代的特寫新聞》,《天愈黑,星愈亮: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以及最新出版的《家鎖:華人家庭這個巨獸》(春山出版社)。
孫秀蕙為政治大學廣告系教授,研究專長為公共關係,符號學與廣告史,熱愛爵士樂。
沙貓貓說:如果你用注音輸入法key「ㄐㄧㄚㄙㄨㄛˇ」,通常會被優先選為「枷鎖」。中文真的很有趣,家鎖,也是枷鎖,將之鎖住的,究竟是什麼?在首爾書展期間,斷斷續續讀完譚蕙芸教授的《家鎖》,這不是在談家庭如何成為你的重擔的一本書——即便,她有一個威權如山重的、中風的父親、失智的母親、超過二十年繭居家中無法外出、有嚴重身心症的哥哥,而她人遠在香港,上述三位家人人在加拿大,她都很少談及要如何放棄這個重擔。
這本書談的,是,要如何「打開你的家」,要打開那把深深地鎖住這個家庭的祕密、負擔、不堪,得先理解,為何一個家庭已經進入即將崩潰的境地之時,傳統的父母還不願意「開門」?譚教授決定先釐清那個深沉的原因:「父母生於戰亂時代,對於三〇年代出生的一輩華人,家庭裡若出了一位精神病患,普遍會懷有羞恥感,往往不想面對,或簡單而言就是『不懂得』。因為不懂得,唯有掩蓋......」
父親認為精神疾病是家醜不能外揚,甚至下了重令:不准譚教授談及、公開書寫家庭狀況;父親認為將哥哥關在精神療養院是殘忍的,而在哥哥病發初始,退休的雙親決定移民加拿大,她哥哥的病況變得更難療治與掌握。
日後她回想這個關鍵的時間點時,寫下:「移民這機會他們認為得來不易要抓住;但同時間兒子亦已卻忍有情緒困擾。究竟父母有沒有想過,要如何回應兒子的病?他們覺得移民過程,會為兒子的病帶來轉機嗎?」
現今,我們對於心智、情緒有更多一點點了解之後,都不難理解,一個有著健康心智的年輕人,面對全新的環境都尚需要花上相當的心力,更遑論深陷於不穩的身心症狀態的病人,要如何面對同儕,以及醫院?
於是,她哥哥搬到加拿大後,就深鎖進「大屋」之中,譚教授如此稱呼那個父母親移民加拿大後買的、三千呎的大房子。而譚教授則在日後「回流」香港,餘下雙親以及病發的哥哥三人住在大屋裡。大屋雖大,卻大門緊閉,「家裡的氣氛就是偽裝、壓抑、窒息」,將親友、醫療支援、任何援助的手都隔絕在外。沒有朋友送往迎來的家庭,三人一同繭居,三人的生活、生命緊緊糾葛,年老的雙親對於繭居在家的哥哥有無比的控制權。兩個孩子,其實自小是被被剝奪了私人的生活空間,患病之後的哥哥,更沒有機會被賦權,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直到,老人垮下了,這個重擔,眼看著就要落到唯一健康的妹妹身上時,譚教授跟各方朋友求援之後,她做了一個在反修例那時期的港人不太常見的「反向」決定:她決定將家人接送回港。
「家鎖」,真正從這裡開始,才要進入解鎖的過程。
整本書非常驚心動魄,長達三年的解鎖歷程,我其實不太能夠想像譚教授是如何「撐過來」的,雖然她經常會提到有友人幫助,一同支撐著他們這個搖搖欲墜的家,然而,我想那個心智能力的強大是毋庸置疑的,令人敬佩。
而整本書建立在一個譚教授很重要的身分上:她是非常資深的新聞記者,當她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報導社會裡的不公之時,「在私人生活裡卻讓患病的年老的家人,因為我這個直系親屬的不作為而得不到幾本照顧」,她是做不到的。但照顧的原動力是什麼呢?她自問。雙親並不特別疼她這個小女兒,要說是為了愛,那肯定是得不到回報的。那麼,為了無法割捨的親情?你會願意犧牲到什麼程度?要犧牲到什麼程度?
這些問題,我覺得也是多數正面臨長照,或者家有需要長期照顧的病患的自我提問。
那麼,譚蕙芸教授是如何解開這個「家鎖」,打開門,讓各種資源、支援,成為支撐家庭的力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