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真的是忙到一個貓手貓腳全部都捉來用的狀態。原因是,在籌備小寫首度要出版的翻譯作品,很快跟大家見面,再等我一下下下下噢。
//雖然很忙很忙,不過,所有事務逐漸收束之時,沙貓也要出發前往捷克,為在布爾諾的中歐文學節做版權推薦的工作。既然是小寫去,要跟中歐的出版人們介紹的,自然是我們位於出版的第一線,面向讀者的書店群的樣貌。因此,短短的十五分鐘內,我準備了「從賣書到做書的旅程」,這樣的講題,當然也會介紹去年夏天,一個作家跑遍了八十幾間獨立書店,與各地讀者們相遇、在書店相聚的美麗足跡。雖然時間很短,不過,希望能夠順利地吸引中歐出版人們來臺灣一遊!
//在出發之前,我們最重要的事情當然還是賣書。也希望大家買書盛意相挺!(拖走)
❤️🚀 ❤️訂書:https://forms.gle/ZomMCtBPKccJnXTm6
//今天首先,哇嗚,這本,這本書真的,雖然我覺得書名的梗太深了真的,但我想,曾經走過有李佳穎作品歲月的讀者,會知道李佳穎沒來淺的。這本,可以說,是今年夏天,我最期待的作品。而李佳穎,我只能說,所有等了十六年的粉絲,肯定捨不得讀完。然而,《進烤箱的好日子》的節奏,由不得你:備料、攪拌、發酵、分割、整形、再發酵,時間到了進烤爐。
//理論上應該是要這樣。但,人生有各式各樣的分岔,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康莊大道上。敘事線永遠都有分岔出去的可能——但卡爾維諾說,無論有多少的岔線,無論你離題多少次,都要記得回來那條大馬路上。
//《進烤箱的好日子》是一部回憶錄或偽回憶錄這件事情,並不重要。因為作家一開始就擺明了:因爲寫小說卡關了,那不然來寫回憶錄吧:「我第一次覺得,乾脆來寫回憶錄,是在我對小說的虛構性產生越來越多問題的時候。」(頁十)。接著是長長一段,小說家質疑回憶錄真實性的文字。
//由於有文字這樣被人類虛構出來的東西。由於有記憶這樣不可靠的東西。由於有眼睛、感官這樣狀似可以觸碰到真實世界的東西,因此,我們智人一族,經常被(是否)真實所苦。但小說家人很好,苦口婆心地這樣說:「小說用各式技巧將發生過的跟沒發生過的兩坨麵糰揉成一坨,小說家不必回答有關小說真實性的問題,而問小說家作品是否為真的人將受到永世無法領略小說之美好的嚴厲懲罰。」
//童年,家庭,愛與死亡,是我認為小說最難駕馭的主題。每一個都可以成為一個單題,用一本小說來處理。但是,在同一本小說裡要處理這四個主題,更是困難。困難的意思是,因為它許多來自一個人人生的生命,這個素材,距離很近,難以剝離,而你要如何虛構自己的人生?但沒有任何小說家,願意直白袒露血淋淋地把自己攤在讀者面前的。因此,虛構是必要。但,昨天一個朋友問我:大家都叫我要改,改到最後,會不會變得不是自己。
//這個疑問肯定大家都有的。而方法其實也差不多:改到你覺得自己可以接受的程度,那就還是你自己。
//講半天都不是在講書。因為,書畢竟是要自己讀,我怎麼可能剝奪你翻開一本書的那一瞬間,踏進陌生的世界的那一瞬間的眼炫神迷呢。這本書有多好?好到,目前為止,這是今年讀的華文小說的第一名。
再來是,因為累積一些本數了,我想要把我的香港專題,稍微整理一下。因為一直有新的作品加入,讓我非常驚艷,希望能夠讓讀者們多多認識他們。
//有不少讀者應該是因為陳寧的散文《八月寧靜》而認識這位作家。《枝繁葉茂》是陳寧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但它具有陳寧散文的質素:安靜。但也因為是小說,要說故事,要談一些小說才能講的事,因此,這個安靜底下,就有了潛流。小說寫的是香港一群傳媒工作者的故事,也因此,他們的生命史、成長史,在某個時刻,會成為香港大歷史的記錄者與報導者——不只是見證,而是必須言說。然而,他們自己的故事呢?所以,陳寧來說。
//葉梓誦對許多臺灣讀者來說是陌生的名字,不過,在香港文學圈則是已有文名的作家、編輯、譯者。《斷層路徑》在香港出版時,有多位移居臺灣的香港作家重磅推薦,造成我們一度缺書的現象。這在香港出版品中相當少見。
//有許多人研究過臺灣散文為何散得一塌糊塗,但我也曾經慎重地提及,這些散得滿地的散文,多半是副刊集結,或者哪裡集結,但讀者也能「看得到」那種全力以對的散文作品。我在想,香港的散文狀況或許跟臺灣類似,有那種媒體集結的「散」文,也有認真將一個題目拆開、展開、擴充、延伸、聚攏的。前者我們很少推薦,後者,坦白說這些年也有不少吸引人的作品,足見在編務面,編輯功夫也越來越精進。
//《斷層路徑》的敘事方法是擴充——在盡可能之處夾入異質性的段落,哲學家思考、歌曲、思緒、書緒、書摘,整體呈現為信件。但,稱謂不用你,而是寫給F的信。任何皆能為題,寫霧〈濃霧時份〉:「中斷、延誤、驟然入侵此時此地,here and now由是自我分裂,進退失據。之如《神曲》的開首:『我在人生旅程的半途醒轉/發覺置身於一個黑林裡面』。半途、醒轉:總是在某個中間之際,從一地到另一地,驟然抬頭,就發現身邊已換上難以辨識的光景,而霧氣悄然滲入,早已遍睌眼角。」
//這霧,恐怕不是我們尋常認為的霧。散文之於葉梓誦,是如詩的創作無誤。也因此,《斷層路徑》全書,宛如一首龐大的散文詩,讀起來非常過癮。另一本推薦的是沐羽的《痞狗》。沐羽的《煙街》在小小是長銷書,從推薦它的那一天起,時不時就有讀者將它帶走。那時候,香港在臺出版的文學作品還沒有現在那麼多,除了韓麗珠、謝曉虹、鄧小樺,香港作家又逐漸加入了梁莉姿、沐羽、陳慧。《煙街》是短篇小說,《痞狗》是散文集,兩個封面都是找柳廣成插畫。柳廣成也是知名的香港漫畫家,現亦移居臺灣。《痞狗》這次的封面風格,頗有Escher感。
//《痞狗》不是一般的散文集,而是文評+創作論集。書裡有大量關於書的、創作的篇章,重述書的部分情節,拆解某些作品,思考作家的作品,思考作家的創作論,譬如:「在小說裡,昆德拉嘗試帶我們去認識的,大多是現代人忽視的生活狀況,比如某種懷舊心理,又或思鄉、媚俗、無解的性慾,諸如此類。而他總像個交通警察,伸手把故事截停,再插入一段哲學討論或夾敘夾議,把人物的頭擰向他的思考。」(頁一九五)
//思考文學、思考小說,差不多要變成這一份電子報的主題了,從李佳穎到沐羽。而這些書,真的,都非常好看。
//最後是蘇朗欣的《觀火》,短篇小說集。她的小說有一種讀後,在某個時間點,你突然會感覺到哪邊的舊傷隱隱發疼的感覺。但她的小說語言卻是相當乾淨,描繪人物爽朗俐落。而這一點,我覺得幾乎可以說是所有香港革命相關的創作共有的特點。可能,跟那煙硝,跟那些血汗相較,語言無法呈現那樣的暴動、混亂與致命的傷。越是痛苦,能吐露的話語,越是簡單。
慣例來個新書重點掃描:
與眼睛看不見的白鳥先生一起看見藝術/臉譜
盲人要如何逛美術館?這真的是一個超棒的行動!
一日川內有緒受到好友Maity的邀請,無預期踏上了與「全盲的美術鑑賞者」白鳥先生一同鑑賞藝術的旅程。懷著對於白鳥先生「究竟看見什麼?」的好奇,作者、白鳥先生及其友人一次次前往美術館,討論與交流他們各自對於當代藝術、佛像、古典繪畫的心得與想法。
與白鳥先生一同鑑賞藝術,不僅帶領作者看見了至今從未發覺的事物──究竟什麼是「看見」、藝術的意義何在、什麼是活著、身心障礙者的感受與社會對於身心障礙者的預設與歧視……另一方面,白鳥先生為何會走上藝術鑑賞這條路?他突破框架又溫暖的人生故事也在一次次鑑賞之旅中漸漸浮現……
帶外婆公主去倫敦!/大塊
據說會哭得很慘。但也有人說笑得東倒西歪。總之,是本又哭又笑的書!
\ 帶長輩出遊,晚輩求生寶典! /
一場世界上最錯縱複雜、由痛苦和甜蜜成就的最高旅程!令人又哭又笑的祖孫英國行!!!有時過招鬥嘴,有時溫馨對話
一段高潮迭起、長輩驚喜包不間斷的七天旅程
孫女(作者)在新年聚會上分享了自己在英國留學的事,八十多歲的外婆居然許願說:「哪怕人生只有一次,我想去倫敦來一趟公主之旅。」於是,全家族出錢出力的七天五夜英國豪華之旅就此展開!
雖然這趟旅程的資金由親戚金主們全力支持,但被任命為旅行隨身祕書的孫女,心裡卻只有滿滿的焦慮。號稱「旅行達人」的她,在留學中培養的那些引以為傲的技能,完全使不上力。「公主之旅」完全與她的人生技能,背道而馳。
變形記及其他: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選【逝世百年紀念.德語文學名家新譯精選】/堡壘
不要以為卡夫卡的譯本很好買。等你想要買的時候,發現都絕版光光時,那種絕望感你真的來求沙貓我都沒用。要先買起來啊這本,不要說我沒提醒你。
慾望的魔術師:遊走在人心晦暗處的慾念書寫,谷崎潤一郎犯罪推理經典小說集【珍藏紀念版】/大牌
這是陳系美譯本。跟舊版應該是一樣的,買過的可以忽略,沒買的請趕快。
日本文壇聞名的唯美派大師谷崎潤一郎,文學創作強烈追求女體崇拜、耽美與變態的官能慾望,以凸顯隱藏在人性深處的「惡之華」。然而,除了這類主題作品,鮮少人知谷崎也跨足推理小說領域,雖然他自己不認為是推理小說家,但其獨樹一格的推理視角與故事,不僅深刻影響日本推理之父江戶川亂步,給予高度評價:「日本在海外引以為傲的偵探小說家之一。」當代文壇更讚譽是日本推理小說黎明期的重要原點。
恐懼的哲學/木馬
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對抗巨大而無形威脅的自由之作
我們的恐懼,是奢侈的副產品——
「我們應當懼怕恐懼,它損害我們生命中太多真正重要的事物了。」
監視器。機場安檢。鐵柵窗戶。我們每天都看得到社會中各種表現出恐懼的具體形式,新聞報導中最新的家庭危險或提高的恐怖威脅級別,不斷激起我們「厄運即將到來」的感覺……
拉斯.史文德森其實在臺已經有三本譯作,都不難讀,一般讀者也能獲得哲學家哲思的灌頂,絕對不會有讀不進去、弄不懂的專有名詞。但他也不是淺顯的哲普書,應該說,史文德森本身就擅長使用淺白的語言來講述困難之事。
另外兩本是孤獨的哲學,以及謊言的哲學。
移情心理學:哲學家玫瑰園‧煉金術‧心靈轉化/心靈工坊
「移情」無疑是心理治療的核心機轉。然而,當佛洛伊德以降的治療傳統主張應該嚴格控制反移情,甚至企圖誘發個案產生移情時,榮格卻持不同看法。榮格認為,移情現象心理治療是醫病雙方共同經歷心靈轉化的過程。他這樣的看法,已預言了治療關係的觀點轉變趨勢。
為闡明對移情的見解,榮格寫下這本《移情心理學》,透過解析十六世紀煉金術的文本《哲學家玫瑰園》,引領讀者看見移情現象背後的靈魂議題。
榮格論脈輪:1932年昆達里尼心理學研討會筆記/楓樹林
本月又是榮格星會合,呈現出版品爆炸情況。
1932年,榮格於蘇黎世心理學社團主辦一系列以昆達里尼瑜伽為題的學術研討會,
該次活動引起廣大迴響,並被視為從心理學角度理解東方思想、理解人類內在經驗之象徵性轉化過程的里程碑。
昆達里尼瑜伽為榮格展示了一個關乎更高意識之各個發展階段的模型,對此,他也使用個體化歷程的術語加以詮釋。
❤️ 九月小小也有這本的讀書會噢! https://reurl.cc/z13Q5a
🚀❤️❤️❤️ 訂書:https://forms.gle/ZomMCtBPKccJnXTm6